新闻动态
2025个人信息保护新规落地:手机里的“隐私陷阱”该如何规避?
2025/10/13
点击数: 632
“天气App索要短信权限,智能电视悄悄采集对话,这些看似平常的操作,可能已触犯2025年最新个人信息保护法规。”近期我们接到多起类似咨询,不少用户在不知情中泄露了敏感信息。随着《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条例(草案)》生效,个人信息保护进入“强监管时代”,这些法律红线必须警惕。

新规明确将声纹信息、心理测评结果等纳入敏感个人信息范畴,处理这类信息需获得单独同意。实践中,“过度收集”是最常见的侵权场景——某输入法App因强制收集通讯录被罚200万元,其核心问题就是超出功能需求收集非必要信息。还有智能设备的“默认授权”陷阱,如车载系统自动上传位置信息,均属于违规操作。
面对侵权行为,用户并非无计可施。根据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第45条,可通过App后台下载信息副本,要求平台说明算法决策逻辑。若遭遇信息泄露,需留存截图、沟通记录等证据,72小时内可向网信部门投诉,同时主张损害赔偿,2025年新增的“社会影响”条款能进一步提高赔付金额。
防范建议需牢记三点:一是安装App时逐项审核权限,关闭非必要授权;二是定期清理“僵尸App”,避免休眠软件持续收集信息;三是未成年人信息处理需监护人单独确认。隐私保护无小事,及时行使查阅、更正、删除权,才能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线。